日本专题研究系列五:稳健财政与功能财政之间的摇摆-太平洋证券-20240521.pdf

日本专题研究系列五:稳健财政与功能财政之间的摇摆-太平洋证券-20240521.pdf
这份太平洋证券的研究报告题为《稳健财政与功能财政之间的摇摆——日本专题研究系列五》,探讨了战后日本的财政政策演变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实践。 报告首先回顾了战后日本财政政策的三个主要阶段: 1. **重建与高增时期(1945-1971):** 强调预算平衡,通过道奇计划等措施抑制通胀,经济腾飞时期财政收支同步增长,债务负担减弱。 2. **经济稳定增长时期(1972-1990):** 受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危机影响,财政政策转向积极,债券依赖度上升,后通过财政重建计划,试图恢复健全的财政体系,削减预算支出,债务依存度下降。 3. **三大衰退时期(1991年至今):** 泡沫破灭后,日本政府推出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以应对经济困境,财政赤字扩大,政府偿债压力增加。21世纪初,日本重新开启财政整顿,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疫情影响,财政整顿目标多次推迟,财政政策在“松”与“紧”之间摇摆。 报告重点分析了日本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实践,探讨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: 1. **什么是财政赤字货币化:** 本质是央行发行货币以弥补财政赤字,更倾向于税收驱动货币,货币为财政所用,央行缺乏独立性。MMT理论是其理论支撑,但备受争议。 2. **日本是否施行MMT:** 日本官方否认施行MMT,强调央行购买国债是为了实现通胀目标而非财政融资,但客观上为财政融资提供了便利。 3. **日本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影响:** 短期内具有脉冲式的提振效应,但长期来看MMT难“治本”,可能引发多种风险,如政府高杠杆、央行独立性受损、资源配置效率降低、货币贬值和通胀等。 4. **货币超发与低通胀共存的原因:** 超发货币未充分流入实体经济,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衰退,风险厌恶,倾向于持有现金或投资海外资产;供需关系上,私人部门需求不足以支撑价格摆脱通缩。 报告认为,日本类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操作是传统政策失灵下的无奈之举,短期具有脉冲式的提振效应,但长期来看难以解决根本问题,并可能引发多种风险。 最后,报告也提示了历史复盘可能存在的疏漏风险。
在线阅读 下载完整报告 | 1.29 MB | 30页
阅读和下载会消耗积分;登录、注册、邀请好友、上传报告可获取积分。
成为VIP会员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