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发宏观:剩余流动性与资产表现-广发证券-20220918.pdf

广发宏观:剩余流动性与资产表现-广发证券-20220918.pdf

这份广发证券于2022年9月18日发布的宏观经济研究报告,探讨了“剩余流动性”与资产表现之间的关系。报告首先解释了“剩余流动性”的概念,即实体未吸收的、进入金融市场的货币规模,以及通常认为“剩余流动性”越充裕,资产价格表现会越好的逻辑。

报告指出,虽然今年M1和M2均有改善,实体经济偏弱,各种“剩余流动性”指标也显示流动性充裕,但资产价格表现却偏弱,与传统逻辑背离。报告分析了三种市场度量“剩余流动性”的方法,并重点关注后两种:M1/M2同比减PPI/名义GDP同比,以及M2同比减社融余额同比。报告认为,第一种方法(货币市场利率)代表银行体系流动性,后两种代表广义流动性的剩余。

报告追溯了“剩余流动性”框架的货币数量论根源,即MV=PY(或MV=PYY+PAA),并指出该框架成立需要两个前提:货币主要用于交易;货币流通速度V保持稳定。但报告认为,这两个前提在现实中难以满足。货币除交易职能外,还具有价值贮藏职能,在经济下行阶段,微观主体更偏好持有货币,而非用于交易。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V并不稳定,在经济下行阶段会放缓,抵消货币供给扩张的效果。

报告解释了为什么经验数据中,M1同比-PPI同比、M2同比-名义GDP同比等指标与万得全A存在相关性,可能的解释是这些指标都由货币供给驱动,而货币供给往往又由地产周期驱动。换言之,相关性背后实际是地产周期带来的货币供给周期与万得全A之间的相关性。

报告强调,本轮货币供给的扩张周期(2021年Q4至今)与过往不同,不是由地产周期驱动,而是稳增长政策主导,这是导致本轮货币供给与“剩余流动性”指标对资产价格的指示作用失效的主要原因。

报告建议,与其关注“剩余流动性”,不如关注以下变量:居民中长期贷款(反映地产和盈利预期);非银存款(宏观领域最接近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指标)。报告认为,制约资产价格中期趋势的核心变量是地产。

报告最后提出了国民储蓄率的企稳回升,可能带来的投资率上升和内部工业品需求回升,以及低利率向均值回归的潜在力量。并提示了宏观环境、流动性环境、地产信用风险与疫情变化等核心假设风险。

在线阅读 下载完整报告 | 867.37 KB | 17页
阅读和下载会消耗积分;登录、注册、邀请好友、上传报告可获取积分。
成为VIP会员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