宏观专题研究:直觉与反直觉(七),出口额与交货值背离的谜底-民生证券-20230510.pdf

宏观专题研究:直觉与反直觉(七),出口额与交货值背离的谜底-民生证券-20230510.pdf
这份宏观专题研究报告探讨了2023年一季度中国出口额与出口交货值背离的现象,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。 报告首先指出,历史上出口额与交货值就曾多次出现背离,主要发生在出口改善初期,通常是由于出口生产供不应求。 报告分析了导致出口额与交货值背离的三大因素: 1. **统计方法差异**:出口额统计的是实质出关的所有商品,包括当期生产和库存商品,而出口交货值统计的是当期生产的且用于出口的商品。当库存消化过快时,出口额会高于交货值。 2. **企业类型构成**:出口交货值主要统计规上工业企业,而出口额统计所有企业。规下企业或非工业品出口强势时,出口额可能高于交货值。 3. **贸易方式**:来料加工贸易下,出口额按商品全价统计,而出口交货值仅计算加工费。来料加工占比提升时,出口额可能高于交货值。 报告重点分析了2023年一季度出口额与交货值背离的原因: * **来料加工并非主因**:由于来料加工占我国出口贸易比重持续下降,不构成背离的主要原因。 * **小企业订单回补**:去年四季度受疫情和海外经销商去库存影响,外贸企业出口订单停滞,今年一季度集中回补。小企业出口弹性更强,导致出口额增加,而出口交货值因统计口径原因,可能并未完全体现,从而造成背离。报告指出,3月小企业PMI出口订单指数好于总体新订单指数,且出口商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弹性更大,佐证了小企业订单回补的观点。 * **出口商品库存消化**:一季度回补订单在3月集中交付,导致出口商品库存加速消化。由于出口额统计出境报关商品,包括当期生产和库存商品,而交货值只统计当期生产商品,因此,库存消化会使得出口额大于交货值。报告通过义乌市场景气度指标,印证了3月义乌市场供不应求、小商品库存消耗的事实。 报告认为,今年一季度出口额与交货值背离,主要反映的是去年底订单回补至今年初,小商品订单回补弹性更大,叠加出口商品库存消化,最终导致3月出口额出现超预期增长,但这并非长期可持续的趋势。 报告最后提示了三大风险: 1. 海外经济衰退超预期; 2. 贸易方式转变; 3. 汇率大幅波动。
在线阅读 下载完整报告 | 1.21 MB | 13页
阅读和下载会消耗积分;登录、注册、邀请好友、上传报告可获取积分。
成为VIP会员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