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SIM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
eSIM 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总结如下:
**一、eSIM 技术概述**
eSIM(嵌入式 SIM)是 SIM 卡发展的新形态,通过将 SIM 卡数据集成于终端内,用户鉴权密钥等信息通过空中下载的方式远程配置和管理。相较于传统 SIM 卡,eSIM 具有无需插拔、性能稳定、简化业务订阅和连接管理等优势。
**二、eSIM 发展历程**
eSIM 的发展经历了技术探索和商用推广两个阶段。技术探索阶段重点在于 eSIM 硬件及性能提升,并探索开卡方式。商用推广阶段伴随 4G、5G 技术的成熟,全球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开始积极推广 eSIM 技术。
**三、eSIM 产业发展现状**
1. **消费设备:** 智能手机、智能手表和平板电脑是 eSIM 主要应用市场。支持 eSIM 的智能手机款型数量持续增长,2023年6月发布的款型数量是2018年12月的6.5倍。
2. **物联网:** 2023年底,物联网领域的 eSIM 连接数量接近2亿个,随着 5G 技术的发展,应用将更加广泛。
3. **工业互联网:** eSIM 成为促进工业互联网部署和发展的重要工具。
**四、eSIM 产业链发展**
1. **芯片和卡商:** 高通、捷德、紫光展锐、东信和平、武汉天喻等企业在 eSIM 芯片、模块和管理平台方面积极布局。
2. **设备企业:** 苹果、三星、谷歌、华为、小米等设备制造商均推出了支持 eSIM 的产品。
3. **运营商:** 全球已有近 400 家移动运营商提供 eSIM 服务,覆盖 116 个国家,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。
**五、全球典型国家 eSIM 应用情况**
1. **美国:** AT&T、Verizon、T-Mobile 等运营商积极推动 eSIM,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、智能手表、国际漫游等。
2. **日本:** NTT DoCoMo、SoftBank、KDDI 等运营商已推出 eSIM 服务。
3. **欧洲:** 欧洲各国运营商普遍开始提供 eSIM 服务。
4. **中国:** 中国联通、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均积极开展 eSIM 技术应用,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领域。
**六、未来发展趋势展望**
eSIM 技术未来将在消费电子和物联网领域大有可为。预计 2026 年起,全球 eSIM 智能手机数量将出现大幅度增长,并成为全球运营商的主要业务增长点。2025 年全球 eSIM 智能手机连接数有望达到 10 亿。未来,eSIM 将持续赋能各类智能设备,推动数字化发展。
相关报告
-
1.94 MB 44页 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2.11 MB 43页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1.56 MB 52页 边缘计算产业发展研究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950.79 KB 28页 新通话安全技术研究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8.73 MB 57页 数字碳中和优秀企业实践案例集 工业篇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2.29 MB 44页 数字碳中和 工业篇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15.19 MB 214页 中国信通院: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汇编(2022年)-202306-.pdf .pdf
-
1.35 MB 66页 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报告(2024年)——数智化驱动发展效能提升路径探索-中国信通院.pdf
-
2.4 MB 58页 新一代智能终端蓝皮书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2.21 MB 33页 无线经济发展研究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844.43 KB 36页 算力网络数据安全研究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2.04 MB 47页 数字消费者权益保护蓝皮书(2024年) -中国信通院.pdf
-
1.6 MB 59页 数字孪生赋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3.68 MB 58页 人工智能治理蓝皮书(2024年) -中国信通院.pdf
-
1.23 MB 37页 人工智能风险治理报告(2024年)——构建面向产业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实践方案-中国信通院.pdf
-
6.96 MB 74页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1.53 MB 33页 低空经济政策与产业生态研究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3.38 MB 47页 综合算力评价研究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1.23 MB 37页 数字孪生赋能低空经济研究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
-
4.65 MB 46页 企业绿色化转型方法论研究报告(2024年)-中国信通院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