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特应性皮炎深度解析-药物开发专利分析与风险评估.pdf

2024特应性皮炎深度解析-药物开发专利分析与风险评估.pdf
特应性皮炎(AD)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,发病率高,且易复发。目前,AD的治疗手段包括局部外用药(TCS、TCI、PDE4抑制剂)、口服药(JAK抑制剂)和生物制剂。然而,现有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有限,且未满足的需求仍然存在,因此,针对AD发病机制的新疗法,具有重要意义。 **全球AD药物研发现状:** 目前AD的药物研发管线丰富,涵盖了从临床前到已上市的多个阶段。其中,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剂是主要的药物类型。 已上市药物: 杜普利尤单抗(Dupilumab)为代表的IL-4/IL-13单抗是AD治疗的常用药物。 在研药物:包括JAK抑制剂(阿布昔替尼、巴瑞替尼等)、IL-13单抗、OX40、S1PR1调节剂、TrkA抑制剂等。 **全球AD药物专利分析:** 本报告对KT474、EP262、EVO-756、DES-7114等临床在研的重点药物的核心专利进行了分析。 * KT474,靶向IRAK4,已进入临床二期,与赛诺菲有合作。 * EVO-756,靶向MRGPRX2,已进入临床一期,与Maruho Co., Ltd.有合作。 * 许多化合物显示出有希望的临床前数据,值得关注。 **AD药物风险提示:** * **药物有效性不足:** 创新药研发中,临床试验的周期长,且III期临床失败率高。 * **靶点内卷严重:** 热门靶点(如PDE4、JAK)的竞争激烈,导致商业化价值萎缩。 * **医保支付能力不足:** 创新药进入医保后的降价压力可能影响市场价值。 **AD临床前药效模型:** 常见的AD临床前模型包括:自发动物模型(Nc/Nga小鼠)、致敏剂诱导模型(BALB/c和C57BL/6小鼠)、基因方法建立模型(IL-4转基因小鼠等)。致敏剂诱导模型是研究AD病理机制及筛选治疗药物最常用的模型之一。 **总结:** 针对AD的治疗策略,重点在于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,减少复发。近年,对AD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推动了新药的研发,如JAK抑制剂和IL-13单抗。虽然新药市场前景广阔,但仍面临有效性、竞争和医保支付能力等多重风险。
下载完整报告 | 15.95 MB | 68页
阅读和下载会消耗积分;登录、注册、邀请好友、上传报告可获取积分。
成为VIP会员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