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:面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数字信任体系建设研究报告.pdf

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:面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数字信任体系建设研究报告.pdf

这份文档是关于“面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数字信任体系建设研究报告”的总结。报告指出,在数字化浪潮下,金融机构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,数字信任体系的建设是关键。

一、数字信任的重要性与定义

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,推动了对数字信任的需求。数字信任是指在数字生态系统中,通过数字技术构建的信任关系,确保身份、数据、行为和链路的可信。ISACA和Gartner等机构都对数字信任进行了定义,认为其包括质量、可用性、安全隐私、道德诚信、透明诚实和弹性等特质。

二、数字信任的关键技术

报告重点介绍了推动数字信任建设的几项关键技术:

  1. PKI和密码学:提供安全基础,支持认证、完整性、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。
  2. 大数据:用于风险管理、信用评估,并改进客户体验。
  3. 人工智能:赋能金融机构,提高效率和安全性。
  4. 隐私计算: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分析计算。
  5. 零信任:强调持续验证,构建身份中心化安全架构。
  6. 区块链:实现去中心化、安全且透明的交易。
  7. 可信计算:利用硬件安全模块增强系统安全性。

三、金融行业信任体系建设的三个层次

数字信任体系的构建可分为三个层次:

  1. 基于法规约束的信任关系:合规是基础。
  2. 基于商业道德的信任关系:诚信、真实是关键。
  3. 基于商业信用的信任关系:品牌是目标。

四、以数字信任驱动经济业态升级

报告探讨了数字信任在不同金融场景的应用,包括:

  1. 征信授权签署: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线上信贷业务。
  2. 电子印章管理:实现印章的数字化、安全化管理。
  3. 数据报送自动化:实现监管报送的自动化与智能化。
  4. 金融业数据共享: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数据共享平台,保障数据安全。
  5. 风险信息协同:实现风险信息的共享与协同防控。
  6. 金融业务可信体系:通过客户可信档案的构建,实现客户管理流程的闭环。
  7. 数字银行可信纵深防御:建立安全防御体系,保障数字银行安全。
  8. 银行大数据平台:提高数据质量,促进业务创新。
  9. 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存款证明:实现电子存款证明的安全、高效流转。

五、安全可信生态支撑数字金融发展

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金融生态,需要结合传统信任与数字信任,推动技术创新,提升网络的数字信任水平,从而保障金融业务安全,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
下载完整报告 | 12.09 MB | 69页
阅读和下载会消耗积分;登录、注册、邀请好友、上传报告可获取积分。
成为VIP会员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报告